国尚策略
9月5日,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场“五天闪电交易”,引起了广泛的热议。
旷达科技的创始人沈介良,以22.2亿元将公司28%的股份转让给了湖南株洲国资。
然而,这场交易最为热议的部分是“高定价”和“强约束”的接盘模式。
因为这次交易的价格是5.39元/股,但按照资本市场惯例,转让价占到了当日收盘价的八成,根据收盘5.7元/股,也就是4.56元/股,这接盘价格明显高出了很多。
不得不说,沈介良太厉害了,不仅功成身退,还将企业卖了个好价。
其实,这次交易没有那么简单,株洲国资利用诸多条款,还是锁定沈介良无法套现后一走了之。
那么,株洲国资为什么出手这么大方,又在下怎样的一盘大棋呢?
沈介良看似高价套现22.2亿元,实则是与株洲国资的深度绑定。
因为沈氏家族还保留了22.21%的股份并没有卖,按照现在的价格出售还可以到手18亿元。
也就是说,沈家未来总共可以变现40亿元。
然而株洲国资正是凭借着剩余22.21%的股份,将旷达科技的风险进行了锁定。
表面上看国资以溢价接的盘,不仅是出于对旷达科技价值的认可,同时也是利用这个溢价锁定风险。
所以5.39元/股是一把双刃剑。
因为这份协议规定,沈氏家族后续出售股票的价格不得低于5.39元/股。
这意味着如果未来股价长期低于这个转让价,他不仅无法套现,还需向株洲国资方补偿差价。
与此同时,沈氏家族还要将10%的股权质押给国资方作为履约保障,这相当于交了“保证金”,并且承诺放弃公司控制权,3年内持股不低于15%。
这个锁定协议迫使沈介良不能套现走人,而且还要继续协助公司提升价值国尚策略,使股价维持在5.39元之上。
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资方“高价接盘”后,原实控人套现离场、股价暴跌的风险。
另一方面,接盘旷达科技也是株洲国资的战略野心。
而这次株洲国资不仅看中了旷达科技成熟的汽车内饰业务,更看重的是射频滤波器技术。
2020年,旷达科技通过收购日本NSD公司,获得TC-SAW滤波器技术专利,该技术是5G通信、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元器件。
而这项专利之前一直被日本所垄断,株洲国资的这次收购,无异于为射频产业打开了一条技术通路。
同时,株洲正在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,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系统,需要大量高性能射频器件,这样一来不仅加速了产业化进程,而且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。
在这场交易中,虽然株洲国资是以高价接盘的,实则未来的经济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,再加上风险也被降到了最低程度,完全做到了稳定过渡。
而这次的交易也使沈氏家族创造了一个神话,从集体小厂做起,到现在实现了40亿的套现,投资回报是超高的。
那么沈介良是怎么成为亿万富翁的呢?
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大爆发,才为沈介良的发家带来了机遇。
1984年,经过投票选举,武进县第八毛纺厂副厂长由沈介良来担任。
然而,4年后,这家厂子因经营和管理不善,濒临破产,最终沈介良临危受命成为第八毛纺厂厂长。
为了能让厂子摆脱困境,沈介良想尽一切办法,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。
一天,他无意当中看到了汽车工业的宣传片《走出低谷》,看片之余察觉到了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快速发展的信息。
没过多久,他又在《化纤信息》这本期刊上看到了一篇 “汽车内饰面料大有潜力”的文章。
综合这些信息,他意识到随着汽车产量的提高,汽车内饰的需求也呈爆发的趋势。
再加上江苏产业链的完整性国尚策略,使他进军汽车内饰行业拥有了先天的优势。
于是1990年,沈介良亲自去天津,联合几个纺织研究所以及盐城化纤厂,终于研制成功了第一块可用于汽车内饰的面料。
3年后,武进旷达汽车内饰厂终于成立,沈介良也提出了企业将为汽车工业作配角的经营定位,只专注于汽车内饰的产业链。
终于2010年旷达科技在深圳深交所上市,旷达科技也是汽车内饰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,沈氏家族的持股率达到了73%。
在之后的7年里,旷达科技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35%以上,净利润从0.8亿元增至3.2亿元,成为汽车内饰行业的龙头企业。
然而,随着同行越来越多,竞争也越来越激烈,加上汽车厂逐年压低价格,原材料和人员成本却在不断上涨,利润一年比一年差。
截至2025年,利润从巅峰期的35%降到了22%。
面对这种下降的趋势,其实早在2013年,旷达科技就已开始涉足光伏发电领域,初期是以建设新疆、云南、陕西等地区的地面光伏电站为主。
但随着光伏行业竞争加剧、电网消纳能力不足,以及光伏电价下跌,收益不断减少,像2025年上半年光伏发电业务毛利率就下滑了8.65个百分点。
因此,旷达科技决定不再继续扩张光伏电站,只做技术升级,比如储能配套、智能运维等举措以提高发电效率。
然而,面对利润逐年的下滑,沈介良意识到行业已经卷不动了,要么转型,要么升级,但他已经72岁了,于是也就萌发了将公司转让出去的念头。
那么沈介良为什么要将创立的公司卖掉,而不是传给唯一的女儿呢?
其实,沈介良的女儿早已开始参与公司的管理,但始终没有进入核心决策层。
类似的案例在企二代中并不是独一份的,有些子女有自己的业务范围所以并不愿意接手父辈的公司,而有些则是因为没有能力接班。
比如,美的集团何享健让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接任董事长一职,其子女却仅作为大股东代表列席董事会。
福耀玻璃曹德旺将股权,折合资金74.41亿元注入了慈善基金会。
根据《福布斯》2024年报告,A股上市家族中,80后企二代正式接班仅占7%,多数家族企业选择职业经理人接任,或直接变现退出。
而沈氏家族的主要产业聚焦于制造业,因此在日益内卷化的情况下,也面临着如何突破瓶颈的困局。
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逐年都在增长,但车企为了增强竞争优势,一直在不断地压低上游供应链的成本。
而汽车内饰等企业由于技术迭代慢,只能依赖于模仿,这样不仅无法突破高端市场,也缺乏竞争力,相应地利润空间也就被压缩了。
同时,由于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好,所以地方政府在布局产业时,也都多选择这一领域,结果2024年光伏面板的产能达全球需求的1.9倍,价格战导致全行业亏损。
而沈介良已经72岁,已无力应对这些内卷的状况。
除此之外,沈介良选择转让企业也是因为,近几年地方国资开始对很多产业进行战略性投资,这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。
比如,合肥市对蔚来汽车和京东方大力投资,深圳市也投资了中芯国际,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,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。
其实,这场交易对于沈介良和株洲国资来说是一场双赢的交易。
对于沈介良来说是完美的退场。
而对于株洲国资来说,不仅完善了现在的产业布局,还获得了低成本、高效率的优质资本平台。
同时对于旷达科技来说从此穿上了国资的外衣,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背书,相信在同行业中会做出更好的成绩。
参考资料:
1.侃财邦《22亿拿下常州上市公司,株洲国资挺进半导体关键领域》
2.紫马资本《五天敲定22亿交易,旷达科技沈介良的功成身退与株洲国资的新布局|紫马研究NO.228》
3.科创投资研究《套现22亿,72岁创始人功成身退!国资“接盘”民营科技龙头》
作者:京溪
编辑:歌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